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pg游戏免费版3.5.0 > 新闻动态 > 95岁老农游台儿庄大战纪念馆,指着墙上照片:我的照片不要挂这了_仵德厚_日军_李宗仁

95岁老农游台儿庄大战纪念馆,指着墙上照片:我的照片不要挂这了_仵德厚_日军_李宗仁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04

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第60周年,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特别举办了一场展览。8月26日,当天一位95岁高龄的陕西农民在亲人的陪伴下,来到了纪念馆参观。在展览的过程中,他无意中发现了展厅一楼墙上悬挂的一张年轻时的照片。那是他自己年轻时的照片。老人目光定住在那幅照片上,缓缓地让家人将轮椅推到照片前,然后站起身,颤抖的双手向那张照片敬了一个军礼。随即,他指着照片对讲解员说道:“这张照片,还是不要挂在这里了。”

话音刚落,展览馆的气氛瞬间静默下来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老人身上。大家难以将眼前这位骨瘦如柴、行动迟缓的老人,与墙上英勇的台儿庄战斗英雄联系在一起。照片下方的注释写着:“第30师176团3营营长仵德厚”,在馆内众多展出的英雄照片中,只有少数营级军官有名有姓,而仵德厚正是其中之一。

但这张照片背后,究竟藏着怎样的英雄事迹呢?仵德厚为何从一位抗日英雄变成了今天的普通农民?为什么他不愿意让自己的照片继续挂在显眼位置呢?

展开剩余83%

仵德厚,1910年出生在陕西一个普通家庭。1926年,他考入了三原县的陕西第三师范学校。然而不久后,冯玉祥在该地招募学兵,出于减轻家庭负担的考虑,仵德厚放弃了学业,义无反顾地投身军旅。

他参加过无数次的战斗,但其中最改变他一生的,只有两场战斗。台儿庄大战便是其中之一。这场战斗不仅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首次大胜,还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。

日军在占领南京和济南后,开始策划进攻战略要地徐州。徐州地理位置重要,几乎位于南京和济南的正中间,是兵家必争之地。北进威胁齐鲁,南下控制江淮,还是东西向交通的重要枢纽。只要中国军队占领徐州,便能有效牵制日军力量,打乱其南北战线,增强抗战持久性,彻底粉碎日军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的计划。

为了保卫徐州,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巧妙布置了兵力。在南战场,李品仙、于学忠等部队利用地形优势,成功将进攻的日军挡在了淮河南岸。而在北战场,台儿庄作为徐州的门户,是日军必攻的关键目标。日军的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分东西两路南下,计划通过攻占台儿庄,直接进攻徐州。

李宗仁在东线派遣庞炳勋部将日军引入临沂预设阵地,消耗敌军力量,同时调动张自忠部迅速增援。日军预计张自忠至少需要三天才能到达,但他仅用了24小时便赶到,迅速与庞炳勋部形成夹击,成功将日军击退了近90里。而在西线,李宗仁则指挥川军邓锡侯部死守滕县。日军最终绕道进攻台儿庄,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,川军守将王铭章决定坚守。然而,在日军强大火力面前,川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,滕县最终失守,王铭章英勇殉国。

在徐州危急时刻,蒋中正紧急调动了汤恩伯第20军团和孙连仲第2集团军增援。汤恩伯部属于中央军嫡系,装备优良,人员整齐,能够迅速作战;而孙连仲部,虽然名义上是两军联合,但实际作战力量有限。

李宗仁决定,孙连仲部进驻台儿庄构筑防御工事,汤恩伯部则驻守滕县,伺机增援。孙连仲部通过耐心的防守吸引敌军火力,李宗仁计划用汤恩伯部侧击敌人,将孤立的日军歼灭。

1938年3月23日,日军开始对台儿庄进行全面进攻。经过连续四天的激烈战斗,日军凭借坦克和重炮突破了台儿庄的防线。尽管如此,城内的中国守军依然顽强抵抗,反复争夺阵地,尤其是夜战中,西北军的战士们凭借大刀和手榴弹,极大地提高了近战能力。经过艰苦的战斗,守军逐步将日军压制。

然而,随着战斗的推进,台儿庄三分之二的面积已经被敌人占领。孙连仲不得不向李宗仁请求暂时撤退。李宗仁坚决下令,不仅要求继续坚守至次日黎明,还要求组织敢死队进行反击,以打乱日军的进攻计划。

在这样艰难的局势下,仵德厚接到了进城支援的命令。当时,城内的许多部队已经伤亡殆尽,只有他的三营还在顽强抵抗。仵德厚挑选了40名精兵,组成敢死队,与守城部队一道,从西门突破,发起反攻。

经过一夜恶战,仵德厚与友军成功收复了台儿庄的多个街区。战斗虽然惨烈,但仵德厚依旧没有退缩。尽管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,他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——保卫祖国,直到最后一刻。

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为中国军队争得了喘息之机,也让仵德厚在台儿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。然而,随着抗战的胜利,仵德厚的人生经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
战争结束后,仵德厚被升任中校团长,迎来了军人生涯的巅峰,但他也面临着战争后的种种挑战。1950年代初,仵德厚因参与解放战争中的抗拒起义,被判刑十年。直到1975年,才被释放并回到家乡。此时,他的心情复杂,离家多年,曾经英勇的军人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。

晚年的仵德厚生活清贫,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战友们的深情与敬意。2004年,凤凰卫视对仵德厚进行了采访,经过媒体的曝光,仵德厚才逐渐被公众所知。尽管他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但他始终保持谦逊,认为自己不过是战友们荣誉的承载者,自己并不配被称为“将军”。

2007年,仵德厚因病去世。葬礼上,数百名民间人士前来吊唁,表达对这位抗日英雄的崇敬。仵德厚的儿子表示:“父亲的一生没有白活,他活得值得。”仵德厚的一生充满了争议,既有英雄的光辉,也有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阴影。但无论如何,他的事迹将永载史册,成为那个时代的不朽象征。

他的一生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写照,更是时代背景、历史选择与复杂人性的交织。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荣誉与痛苦,并非单纯的黑与白,而是充满了灰色的层次。

发布于:天津市